“脫貧攻堅是我心里最牽掛的一件大事。”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專程探訪位于武陵山區的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實地了解“兩不愁三保障”的落實情況,幫助困難群眾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
一家一戶柴米油鹽小賬本,牽動著黨和國家的大賬本。醫療、教育、住房等民生枝葉事,影響著治國理政的謀局定向。“走得遠、看得全、問得細、想得深”,有媒體曾這樣概述習近平總書記國內考察的特點。每到一處考察,習近平總書記必問政策、算賬本、聊變化,詢饑飽、問冷暖、恤困苦,把黨中央的牽掛送到鄉親們心里,把群眾心愿轉化為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千山萬水走遍,千家萬戶訪過,習近平總書記訪貧問苦的身影、細致入微的關懷,生動詮釋了共產黨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的為政初心、“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的奮斗追求。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看脫貧攻堅工作做得怎么樣。習近平總書記曾動情地說:“我是人民的勤務員,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初心、宗旨。”黨的十八大以來,從河北阜平的駱駝灣村到湘西十八洞村,從甘肅定西到四川涼山,習近平總書記不辭舟車勞苦、不畏山高路險,察真情、看真貧、謀真招,所到之處無不留下對貧困群眾的深情牽掛和對扶貧工作的敏銳思考。“國家越發展,越要把貧困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好。”真摯的話語,堅毅的篤行,讓人們深切感受到大國大黨領袖的人民情懷。
立下愚公志,搬走貧困山。有研究表明,當一國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10%以下時,減貧就進入“最艱難階段”。從“吹糠見米”到“滾石上山”,脫貧攻堅入之愈深,其進愈難。如何啃下深度貧困這塊硬骨頭,如何打好脫貧攻堅戰?在湖南省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突出重點、加強對特困村和特困戶的幫扶”的“精準扶貧”理念;在河北張北縣,要求“把扶貧開發、現代農業發展、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此次重慶考察,強調“把‘兩不愁三保障’各項措施落實到村、到戶、到人”……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掛帥出征,足跡踏遍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沒有比人更高的山,這個旅途的哲理,用來形容脫貧攻堅的征途同樣合適。
名非天造,必從其實。連續6年平均每年減貧1300多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10.2%降到2018年的1.7%,舉世矚目的減貧成就充分說明,“深度貧困是完全可以戰勝的”。這猶如一座無聲的豐碑,鐫刻下我們黨執政為民的莊嚴承諾、勵精圖治的堅定信念。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沒有什么力量比“為民”兩字更為氣勢磅礴。只要用真心、下真功,盡銳出戰、合力攻堅,必會如石柱縣鄉親們所說的,“吃得黃連苦,換來蜂蜜甜”。
“打贏脫貧攻堅戰,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存在的絕對貧困問題,將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里歷史性地得到解決。這是我們人生之大幸。”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宣示。上下同心,擼起袖子干,揮灑汗水拼,我們一定能攻克貧中之貧、困中之困,讓人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讓偉大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 人民日報 》( 2019年04月18日 04 版)
(李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