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我國荒漠化防治成績單來了!
累計完成防沙治沙880萬公頃,四大沙地生態狀況整體改善
新華網北京6月17日電(陳延特)6月17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十三五”以來,我國荒漠化防治成效顯著,全國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880萬公頃,占“十三五”規劃治理任務的88%。經過多年治理,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和呼倫貝爾四大沙地生態狀況整體改善,林草植被增加226.7萬公頃,沙化土地減少16.9萬公頃。
庫布其沙漠治理成果。資料圖: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提供
“十三五”以來,我國實施了《全國防沙治沙規劃》《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規劃》《國家沙漠公園發展規劃》等一系列規劃,深化防沙治沙改革,實行嚴格的荒漠生態保護制度,全面落實省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責任考核獎懲制度,維護荒漠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完整性和原真性。加快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石漠化綜合治理等國家重點工程,由點到面帶動荒漠地區生態狀況整體好轉。
“三北”防護林工程實施40年,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3014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實施近20年,累計完成營造林884萬公頃,工程固沙4.4萬公頃。截至目前,我國批準建立53個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封禁保護沙化土地總面積174萬公頃,建設120個國家沙漠(石漠)公園。據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年均減少2424平方公里和1980平方公里,沙塵天氣次數年均減少20.3%,植被平均蓋度增加0.7個百分點。
2014年新巴爾虎左旗是呼倫貝爾市防沙、治沙的重點地區,全旗各族群眾積極參與防沙治沙,共建生態家園。資料圖: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提供
我國堅持荒漠化治理與扶貧工作相結合,走出一條治沙與治窮共贏的中國特色荒漠化防治之路。在石漠化地區的217個貧困縣聘請了12.5萬名生態護林員,帶動近50萬人增收。同時,將荒漠化防治工程向貧困縣傾斜,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項目,分別向貧困縣安排27.4億元、40億元、8.2億元林業資金。發展以木材、飼料、中藥材、經濟林果、沙漠旅游為重點的沙區特色產業,北方沙區經濟林每年產出干鮮果品4800萬噸,年總產值達1200億元,占全國總產量的1/3,重點地區林果收入已占農民純收入的50%以上。我國防治荒漠化工作,受到了世界各國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充分肯定,贏得了“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國”的贊譽。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長孫國吉介紹,我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基數大、影響廣,荒漠化土地面積261.16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2.12萬平方公里,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30萬平方公里,荒漠化防治進入“啃硬骨頭”的階段,治理難度更大,治理成本更高,任務更加繁重。
渾善達克沙地秋色。資料圖: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提供
據介紹,下一步將重點在生態區位重要的邊疆地區、主要沙塵源區以及江河流域等,采取工程固沙、人工造林種草、封沙育林育草、飛播固沙造林種草, 鞏固荒漠化防治成果。對人為活動較為頻繁的沙漠周邊,以及生態區位重要,風沙危害重,林草覆蓋度低的重點區域,加強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實現荒漠植被應保盡保。同時,將完善法治體系和頂層設計,建立健全防沙治沙法律法規體系,科學編制防治荒漠化“十四五”規劃和《全國防沙治沙規劃》等。繼續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和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建設,強化工程管理,提高工程建設質量。全面完成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工作,進一步完善沙塵暴災害應急預案,強化應急體系建設,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履行好《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義務,進一步加強“一帶一路”、中非中阿防治荒漠化合作與交流,輸出我國的經驗和技術,助力國家外交大局。
據悉,今天是第26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今年我國確定以“攜手防沙止漠 共護綠水青山”為主題,倡導全社會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參與荒漠化防治,營造共建共享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家園的濃厚氛圍,筑牢我國生態安全屏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履約辦公室正式掛牌。資料圖: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提供
據介紹,1994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旨在推動全球土地荒漠化預防、治理和恢復的重要國際公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我國于1996年12月30日加入該公約。為認真履行公約義務,積極推進全球荒漠生態系統治理,“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履約辦公室”今天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正式掛牌。
(陳延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