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影片AV级毛片特别刺激,精品欧美一区免费观看α√,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亚洲一区在线曰日韩在线

浙大王友明:田間地頭釀出“甜蜜的事業”

2006年,37歲的王友明受浙江省科技廳、浙江大學的指派,以省級科技特派員的身份來到文成縣,在這里,一干就是16年。這時,作為科技特派員的王友明當即結合當地現狀進行分析,認為文成森林覆蓋率高,蜜源植物豐富,可以轉向中蜂產業。

浙大王友明:田間地頭釀出“甜蜜的事業”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03-25 05:4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王友明(左一)查看蜂箱。王友明供圖

凌晨5點,天剛蒙蒙亮。從杭州家中出發,經由出租車、首班高鐵、大巴、小三輪、中巴,一路輾轉,下午兩三點抵達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桂山鄉。

這是浙江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動物科學學院教授王友明最熟悉的一條路線。像這樣去一趟就是9個多小時的路程,他來回走了300多次,總行程超過32萬公里,連起來可繞地球赤道8圈。

2006年,37歲的王友明受浙江省科技廳、浙江大學的指派,以省級科技特派員的身份來到文成縣,在這里,一干就是16年。在文成田間地頭,他釀就了一番“甜蜜的事業”。

“小小蜜蜂推動共同富裕”

逐花而居,追香逐蜜。這是人們對養蜂人的生動描述,養蜂也被稱作“甜蜜的事業”。而讓這份甜蜜在文成不斷發展壯大的正是王友明。

2013年,文成生豬養殖產業引發了珊溪水庫水污染問題,溫州市政府要求畜牧業必須整治轉型。可是往哪兒轉,怎么轉,讓當地政府和養豬戶犯了難。

這時,作為科技特派員的王友明當即結合當地現狀進行分析,認為文成森林覆蓋率高,蜜源植物豐富,可以轉向中蜂產業。但大部分蜂農年齡偏大,養殖技術落后,規模化養殖程度低,養蜂效益不高,“假如給中蜂插上科技的翅膀,借助浙江省振興蜜蜂產業的政策,在文成發展中蜂產業會怎樣?”

有想法就馬上行動。王友明帶領科技特派員團隊深入展開調研,因地因時制宜,向文成縣政府提出了“文成山好水好無污染、蜜源充足,可重點發展高檔中蜂”的政協提案,隨即獲得縣委縣政府的支持。

召開研討會、培訓會,成立中蜂養殖協會,起草文成縣《中華蜜蜂飼養管理技術規范》并發布于國家團體標準網站,打造“文成原蜜”品牌……在王友明及其團隊的努力下,當地“零散、無序、規模小、缺乏技術”的中蜂養殖,逐漸成為有規模、標準統一、高質量、有品牌的支柱產業。

“一箱蜜蜂通過技術傳授可以產5到10公斤土蜂蜜,土蜂蜜可以賣160到240元/公斤,一戶農戶一年養五六箱蜂,加上新增蜂群的收益,就有萬把元收入,足不出戶也能賺錢。”在王友明的助力下,文成形成1000多戶蜂農,2000多個蜂場,4萬多蜂箱的養殖規模,成為當地農戶增收致富的亮點產業。

“感謝省科技特派員帶來的中蜂養殖產業,讓我過上了曾經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特別感謝王老師讓我們收獲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陳忠鳳是桂山鄉一名原本家庭條件拮據的養蜂民婦,在王友明團隊的幫助下,短短四五年內,她家的養蜂規模從二三十箱發展到三四百箱,年收入達幾十萬元。

有了蜜蜂,還需要花。說干就干!從2017年起建議當地植樹造林選用山烏桕等蜜源植物、到引導農民在屋前房后種植其他蜜源植物、再到今年送紫云英種子下鄉,王友明的一個個動作,既提供了蜜源、肥了農田,還美化了環境。如今,村民們在家養養蜂、種種花,既有蜂蜜的收入,又有花卉的收入,形成了一個高附加值的綠色農業業態。又一幅嶄新的致富圖景在王友明的努力下,一步步變為現實。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個人的力量是薄弱的,只有把大家擰在一起,取長補短,才能全方位地服務農民。”省內首創科技特派員組團服務模式的王友明經常對同在文成的派友如是說。

近年來,王友明給自己安排了一份“特殊”工作——盤活整個文成科技特派員隊伍。為更好地發揮每個人的特長,幫助大家快速有效地助力當地經濟發展,他忙得不亦樂乎。牽頭發起數十次組團服務,新老同志一同走向田間地頭、走到農戶中間,助力政府建立國內首個縣級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王友明把在文成的科技特派員隊伍“擰成一股繩”。“有著多年科技特派員經歷的王首席,總在第一時間熱心地給我們新同志分享好的經驗做法、共享信息和資源。我是一個受益者。”科技特派員、來自浙江工業大學的何銓說。

有了團隊的合力,不再單槍匹馬地干,遇到的難題迎刃而解,王友明在文成干得更加有聲有色。

桂山黃年糕是文成縣桂山鄉一種歷史悠久、頗具名氣的土特產。純天然的制作方式、Q彈的口感深受當地人喜愛。然而,如何讓這樣一款地方特色小吃實現商品化,進而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梳理文化脈絡、講好品牌故事;明確工藝要點,選址建廠、選設備,確保高產高質……王友明集思廣益,逐一破解難題。

“一切都進行得很順利,但售后很快發霉,我們又一次犯了難。”王友明說,簡單的真空包裝無法防住黃年糕很快發霉的問題,他想到同樣在文成擔任科技特派員、來自寧波大學的徐大倫正是這方面的專家,何不請求他的技術支持?很快,在徐大倫的支持下,黃年糕的保存難題迎刃而解。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又通過改良制作工藝、調整配方,解決了經過殺菌后黃年糕口感不如原來Q彈的問題,口味也豐富了,變得更受歡迎。”如今,桂山黃年糕的日均產量已近3000斤,產品供不應求,經常脫銷,日均利潤三四千元。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集體支持。王友明說,“除了科技特派員隊伍,我所背靠的浙江大學也給了我很大的支持。”在學校和學院的支持下,他助力文成縣委黨校開辦“浙江大學新農院-文成縣鄉村振興大講堂”,為文成縣鄉村振興輸送了大批人才。

“農民的事就是我的事”

“王老師,你怎么又來了?”2016年4月29日,王友明在學生的幫助下,拄著拐杖出現在了文成,當地的村民既驚訝又感動。

原來在那之前半個月的一天,王友明在文成去做春季養殖疫情防控培訓的山路上扭傷了腳,斷了兩根跖骨。“傷筋動骨100天”,醫生建議王友明在家中休養,但他卻始終放心不下農戶,這100天內,先后5次拄著拐來到文成,只為親自指導農民生產和養殖防疫。而對此,王友明卻只是輕描淡寫地說:“那邊的農民需要我。”

“我來自農村,又是農業科技工作者,我熱愛我的行業,更熱愛這片熱土。農民的事就是我的事。”15年來,質樸的王友明始終把農民掛在心間。

在他的手機里,裝著幾百個農戶的微信。經常收到農戶大大小小的問題,而王友明都努力一一答疑解惑。15年,每年有100多天駐扎在當地,這位“接地氣”的大學教授早已成了文成人熟知的“王首席”。“一天早上,我在文成縣政府門口等人,15分鐘路過了大概二三十人,其中十七八人都跟我打了招呼,熟人太多了。”王友明笑著分享。

農業之外,王友明始終牽掛著桂山鄉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連續6年,他聯動浙大動物科學學院團委,帶領學院學生走進桂山支教,助力學生總成績從位列全縣36所小學中游到躍居前列,更加堅定了孩子們“讀書改變命運”的信念。

“希望能一直為文成農業發展服務,我現在干出味道來了……”15年,王友明早已把文成當成了自己的家。如今,他依舊像一只勤勞的蜜蜂,穿梭在文成的田間地頭,探尋一條百花之路釀就那一份份“甜蜜的事業”。

李靈 楊楠 來源:中國青年報

(李靈 楊楠)

【責任編輯:張天磊】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
C財經客戶端 掃碼下載
Chinadaily-cn 中文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