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輪美奐的醴陵“中國陶瓷谷”。通訊員 攝
編者按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慶偉日前在醴陵市調研時強調,要堅持守正創新,把醴陵陶瓷這張名片擦得更亮,在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上闖新路、作示范。
醴陵市不斷優化產業鏈建設,加快推動陶瓷產業高質量發展。現有陶瓷企業650家,產品包括日用瓷、工業瓷、藝術瓷三大類,陶瓷產業集群年創產值約740億元,先進陶瓷產業集群入選省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醴陵提出,通過加快升級,力爭2023年陶瓷產業集群產值突破1000億元,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7月11日起,湖南日報·華聲在線推出《醴陵陶瓷產業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展示陶瓷產業創新發展的經驗成就,挖掘傳播醴陵陶瓷文化,講述醴陵陶瓷人生生不息、世代傳承的動人故事,提升醴陵陶瓷品牌價值和影響力。敬請關注。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李永亮
“窯內溫差不超過5攝氏度,質量穩定,專供出口。”7月9日,湖南華聯瓷業股份有限公司溢百利分廠,廠長姚志勇隨手拿起一個剛出窯的灰色瓷杯向來賓介紹,“一年銷出300萬個。”
這條去年投產的智能窯爐長110米,是醴陵最長的窯爐,相比同行的“半智能”生產線,更易把控產品質量,人工減少20%。
車間另一端,一條更新更智能的窯爐正在安裝,將于8月點火啟用。
綿延千年的醴陵窯火,正因為新技術、新理念、新業態的導入,點得更亮、燒得更旺。
“要是有這些設備,當年廠子也不會關門”
——智能化生產,提升產品競爭力
肖信芳啟動電源,向記者展示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制碗生產線上,傳統的上百個石膏制坯模具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3個模具輪流轉。
“這3個模具由高分子材料注漿而成。相比傳統石膏模具,強度提升10倍以上,十分耐用。而且不吸水,制作泥坯不用再烘干,滾壓成型后3秒就可從模具中取出。”肖信芳告訴記者,這套設備一旦試制成功,對醴陵陶瓷產業發展將具有劃時代意義,“以后就不再用有污染的石膏制模,也不用那么長的生產線。”
出生于1986年的肖信芳是醴陵“陶二代”。上世紀90年代,其父曾開過一家陶瓷廠,生意好時月進賬4萬余元。后因人工成本高、工藝差,無奈關門。
肖信芳大學畢業后,在長沙從事陶瓷外貿生意,一直關注行業發展。2017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陶瓷自動化生產,認為這是醴陵陶瓷產業發展的又一“風口”。
同年,他與人合伙成立醴陵創智機械有限公司。這是株洲第一家陶瓷行業“自動化+數字化”設備生產企業,從研發自動上釉設備開始,短短5年就獲得25項專利,成為陶瓷行業最具創新實力的成長型企業。
“父親跟我說,要是有這些設備,當年廠子也不會關門。”肖信芳說。
從傳統手工到自動生產,騰出雙手謀效益,一批醴陵陶瓷企業成為智能制造的受益者。湖南新世紀陶瓷有限公司建成10條自動化生產線,成為中南地區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陶瓷酒瓶專業生產企業。湖南泰鑫瓷業有限公司建成物聯網平臺智能監控系統,實時抓取窯爐數據指導生產,降成本15%,增效20%。
目前,醴陵陶瓷企業自動化、智能化替代率超過70%,在全國陶瓷主產區位居前列,產品競爭力不斷提升。
從“單兵作戰”到“集約化經營”
——補短板鍛長板,力推產業大跨步
醴陵陶瓷向千億產業集群邁進,優勢明顯,短板也存在。一位業內人士說,當地陶瓷企業眾多,從產品設計、制泥再到成品出廠,幾乎都是企業獨立完成,缺少專業分工,造成原料、能源浪費,制約產業壯大。
湖南泰鑫瓷業有限公司敢于“吃螃蟹”,致力于建設釉下五彩瓷“基因”數據庫。“選用不同材料,按照不同配比混合、制作坯體,再用各類顏料汾水,用不同爐溫燒制,將最終呈現效果記錄在案。”泰鑫瓷業技術總監盧日高介紹,通過不懈努力,該公司已建成中南地區最大的標準化泥釉模配制供應平臺。
從單一的生產企業,到材料制造供應商,泰鑫瓷業不僅自身產品質量躍升,還有60%材料批量供應其他企業。去年,該公司銷售2.2億元,比上年增長30%。今年來勢喜人,年銷售預計達3.5億元。
泰鑫瓷業之變讓醴陵意識到,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是陶瓷產業發展的方向。“既尊重市場規律,又發揮引導作用,企業練好內功,政府搭好平臺,助力醴陵陶瓷走向更廣闊市場。”醴陵市委書記、醴陵經開區黨工委書記王利波說。
醴陵經開區引入社會資本,整合瓷泥、包裝、物流等企業100余家,推進陶瓷裝備產業園建設。
合成作戰,大勢已成。繼泰鑫瓷業后,醴陵千匯實業有限公司建成泥釉模標準化配制中心,業務輻射江西、廣東。湖南光大聯采陶瓷材料有限公司建成線上陶瓷原輔料集中采購平臺“瓷之源”,吸引40余家陶瓷企業進駐。目前,醴陵陶瓷原輔料采購生產企業達30余家。
同時,醴陵市湘諧紙品出口包裝有限公司、醴陵市華彩包裝有限公司等包裝企業迅速做大,醴陵陶瓷包裝檔次不高成為歷史。在1915陶瓷文創街區、湖南陶瓷3D打印研究所、湖南工大醴陵陶瓷學院、醴瓷電商產業園等平臺支撐下,陶瓷文創產業跨步向前。
集原料、裝備、制造、物流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快速形成,力推醴陵陶瓷產業闊步發展。目前,醴陵電瓷產量占全省98%、全國51%、全球30%;日用瓷遠銷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居全國第一;陶瓷類酒瓶產量占全國60%。
“莫看零件小,價格卻很貴”
——創新發展,打造醴陵陶瓷新優勢
“你莫看零件小,價格卻很貴,一個可賣五六十元!”湖南省陶瓷研究所負責人龍毅旭遞給記者一個指甲蓋大小的白色零部件,“這種由氧化鋁制成的陶瓷新材料產品,強度大、不變形、抗腐蝕,廣泛用在無人機、防彈衣、重型礦卡車上。”
陶瓷產品不再是傳統觀念的鍋碗瓢盆。記者在醴陵陶瓷企業走訪看到,氧化鋯、氧化鋁、碳化硅等陶瓷新材料產品已應用到醫療器械、精密儀器、航空航天、手機配件等領域。
更有企業“出圈”謀局。醴陵華鑫電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電瓷生產企業。2019年,該公司成立華鑫高能電氣有限公司,跨界用復合材料生產絕緣子產品,彌補市場空缺。短短3年,產品年銷售突破4000萬元,向世界空心復合絕緣子第一品牌邁進。
創新發展,為傳統陶瓷產業插上翅膀。牽手“大院大所大企”,醴陵創建市級以上陶瓷創新中心26個,擁有陶瓷新材料企業37家。近3年,醴陵牽頭制定行業標準4個,填補國內關鍵技術空白3項。
按照“聚焦、裂變、創新、升級、品牌”思路,醴陵大力發展“陶瓷+”新業態模式,培育產業競爭新優勢。
“旅瓷結合、瓷旅相融”,醴陵建成中國陶瓷谷國際會展中心、瓷器口、釉下五彩城、醴陵1915國際陶瓷文化特色街區等一批集文化、創意、旅游于一體的新地標,千年瓷都傳統與時尚完美融合、文化與經濟交相輝映。以醴陵窯為核心,醴陵已完成整體規劃設計,申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醴陵窯世界文化遺產和國家級5A景區。
醴陵瓷博會已成功舉辦5屆,累計吸引海內外2300余家企業參展,成交額近100億元,成為高端、高位、高效的國際性展示和交易平臺。
醴陵還走出去,先后與安化、古丈等地合作,打造“陶瓷+茶”等示范典型。
夏花燦爛,瓷彩飛揚,立足打造國家級千億陶瓷產業集群,全面提高“湘瓷”品牌影響力,醴陵正朝全國陶瓷產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標桿鏗鏘邁進。
短評
醴瓷“出圈”,唯傳承創新
李永亮
7月8日,醴陵市左權鎮永興村,一座東漢時期古窯被發掘,填補湘東地區早期青瓷窯址空白。幾乎同時,一批陶瓷新品在華瓷股份溢百利分廠下線,出口歐洲。
新時代,千年瓷都再出發。
培育制造名城,醴陵高標準錨定目標,力爭2023年陶瓷產業集群產值突破1000億元。
古窯新火,“千億時代”賦予醴陵陶瓷產業發展新命題。只爭朝夕,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從宋元青白瓷,到明清青花瓷、民初創燒釉下五彩瓷,再到新中國成立后獲“國瓷”美譽,在傳承中創新,貫穿醴瓷發展史。
創新,往往從改革開始。歷史證明,誰走在改革前列,誰就贏得市場。本世紀初,福建德化通過構建“原料標準化、燃料潔凈化、生產自動化、配套專業化、產品高檔化”產業集群模式,短短10余年就在中國陶瓷行業后來居上。近年來,醴陵陶瓷全面趕超,已形成集原料、裝備、制造、物流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但總體而言,還存在企業“單兵作戰”、現象級企業不多、集群效應有待提升等問題,影響產業規模發展。
醴瓷“出圈”,要在上下游全產業鏈補短板、鍛長板,在產、供、銷全流程創新求變。加快智能制造、降本增效,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加速陶瓷新材料應用,尋求更大產業領域發展。設計、制作更多陶瓷新品,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做好“陶瓷+”文章,謀求陶瓷應用更多可能。從線下銷售轉為線上線下齊發力,不斷拓展市場空間。
做強做優陶瓷產業,是醴陵縣域經濟發展之核,也是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之重。上下齊心、凝聚共識,抬高坐標、瞄準目標,敢闖敢試、不斷創新,醴陵陶瓷這張名片將越擦越亮。
(李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