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wǎng)泉州6月17日電(記者 曹靜)泉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文化燦爛多樣。6月16日,“2023年中國有約國際媒體主題采訪活動”第三條路線相約福建,首先來到泉州和晉江,在山中、橋上、村落里,和中外友人來了一場“穿越”古今的對話。
泉州老君巖:清泉山中聽老子說
水,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代表著極強的德性修養(yǎng)。兩千五百年前,老子在《道德經(jīng)》里說“上善若水”,希望人效法自然之道的無私善行,與物無爭,謙下養(yǎng)生,像水一樣至柔、至剛、至凈、能容,奔涌向前,自強不息。
在蒼翠的清泉山中,“中國有約”采訪團站在近6米高的老子巨型石雕像前,仿佛能聽到宋代工匠們用錘頭和鏨子鑿刻石像時的叮當聲,將“至善”“自然”“天道”這些理念一下下鑿進中華文化的血液里,但“大音希聲”,老君巖無言,至與不至,道與不道,都融進了山中的蟲鳴鳥叫里。
在隨后的書法體驗課上,采訪團與傳統(tǒng)文化老師一起揮毫潑墨,書寫《道德經(jīng)》中的名句。
阿爾及利亞籍專家法伊薩(Faiza Kab )寫下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幾個字,這句話來自《道德經(jīng)》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句。法伊薩說,她知道這句話的含義是邁好腳下每一步,持之以恒,直到終點。她很喜歡中國,平時會通過讀書了解中國文化,她說她在中國的“千里之行”才剛剛“始于足下”,她還沒走夠,沒看夠。
俄羅斯全國廣播電視公司記者亞歷山大(Alexander Balitskiy)在現(xiàn)場報道時,問了兩個問題:寫書法時的心境如何?老子的思想,如何體現(xiàn)在中國的治國理念之中?
這兩個問題是外國友人對中國的好奇,他們是在向現(xiàn)場的傳統(tǒng)文化老師發(fā)問,也是在向每一個中國人發(fā)問。如果是我,我會回答:寫書法,可以平心靜氣,也可以肆意隨行,筆尖能透露出心尖的情感。至于第二個問題,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要“行不言之教”,老子的“后輩”孔子說君子要“敏于行”,對于這個問題,除了去看看我們國家的實際行動,我想不到更好的答案。
如果是你,會怎么回答?
晉江安平橋:千米長橋上憶往昔
從老君巖驅(qū)車一個小時,“中國有約”采訪團來到36公里外的晉江安平橋上,在細雨中重回宋元,看看這座古橋承載起的百年往昔。
安平橋橫跨晉江市安海鎮(zhèn)和南安市水頭鎮(zhèn)的海灣處。在數(shù)百年前的宋代,安海港貿(mào)易繁榮,橋未建時,只能靠舟渡,安平橋修建完成后,在那個“舟橋水路”為主導(dǎo)的年代,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現(xiàn)場工作人員介紹說,長2255米的安平橋歷時13年才修建完成,是官方、僧侶、商人和平民共同出資的結(jié)果,體現(xiàn)了當?shù)囟嘣鐣Y(jié)構(gòu)下樂善好義的風(fēng)尚,正如《晉江縣志·風(fēng)俗志》所言:“人多好義,凡邑中興建大事,及尋常施舍,家非富饒,亦恥為人后”。
安平橋也體現(xiàn)了海洋文化對晉江的影響。晉江瀕海,晉江人自唐宋以來造船出海。海外貿(mào)易給他們帶來了巨大財富,海上風(fēng)濤生活也賦予了他們拼搏的精神和寬廣的胸懷,能以“魚傍水,水傍魚”的觀念處理金錢,對慈善事業(yè)投入慷慨。
如今,在安平橋附近的河岸上,還能看到為紀念捐贈人而樹立的石碑,從捐贈樹木到水頭全線電燈,訴說著當?shù)厝撕I掀床珰w來建設(shè)家鄉(xiāng)的心愿。
晉江梧林傳統(tǒng)村落:“爛尾樓”里話家國
“……外地亦是安康,不須掛慮。茲因人便,付去佛銀肆大員,信到之天,祈即查收,以應(yīng)茶果之需,余無他敘,并候近安未一。”這是梧林傳統(tǒng)村落僑批館里展出的一封家書,在海外闖蕩的人給家里寄去生活費,雖然“余無他敘”,但字里行間充滿了游子對家的牽掛。
工作人員介紹說,在福建等地的方言里“批”就是“信”,僑批就是僑信,是海外華僑從海外匯至國內(nèi)的匯款和家書。
華僑對家的思念,除了家書,也具化在了他們的住宅上。梧林傳統(tǒng)村落建筑的屋脊,是高低錯落的飛檐翹角,代表著“燕子歸巢”。
除了這類傳統(tǒng)建筑,村落里還有一批建于上世紀30年代的洋樓,主人從南洋歸來,請菲律賓設(shè)計師操刀,從歐洲進口水泥,在家家戶戶點油燈的年代,房子已經(jīng)超前安裝了電線。但村落的工作人員介紹說,這里很多精致高大的洋房,都是沒有完成裝修的“爛尾樓”。
朝東樓就是其中一座。它的主人是旅菲華僑蔡咸斜,建于1930年代左右,本是為了落葉歸根。但主體工程完成后,抗日戰(zhàn)爭打響。遠在菲律賓的蔡咸斜決定暫停裝修,將這筆裝修巨資悉數(shù)捐出,支持抗戰(zhàn)。
這些“爛尾樓”,在梧林古村落中默默矗立了八十多年,見證了新中國在炮火下誕生的全過程。
如今,梧林傳統(tǒng)村落洗卻歲月塵埃,蔡家后代仍住在這里,同時,一批舊房屋經(jīng)過修繕成為城市文化休閑空間,靜待游客來,品味歷史中的鄉(xiāng)愁和榮光。
中國日報網(wǎng)蔣麗麗對本文亦有貢獻。
(編輯:曹靜 李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