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5月1日電(記者趙欣瑩 沈文迪 通訊員張健興)近年來,革命老區同時也是風景秀地的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依托當地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壯大肉牛養殖規模,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推動肉牛產業標準化、規模化發展,帶動更多群眾穩定增收,奏響了鄉村振興的“新牧歌”。
走進位于會昌縣周田鎮的一家農牧肉牛養殖基地,牛叫聲此起彼伏,一排排鋼結構的標準化牛舍,如同“聯排公寓”映入眼簾,工人正駕駛喂料機沿著食槽投放草料,膘肥體壯的西門塔爾牛和安格斯牛正低著頭悠閑地咀嚼。
“我們給每頭牛都戴了電子耳標,這種傳感設備可以記錄并上傳每頭牛的體溫、行走的步數等信息,體溫一旦超過39.5攝氏度(肉牛正常體溫的上限),系統就會報警。這樣我們的養殖人員、獸醫等就能提前一兩天察覺到牛的異常并進行及時處理,而不是等到牛開始進食減少才覺察到它們的不對勁,從而大大程度了肉牛患病或者死亡帶來的損失,”這家養殖基地負責人劉偉告訴中國日報記者。
“在當地政府大力招引下,我們去年到這里投資。目前有500多頭肉牛,計劃今年肉牛存欄達到1000頭,出欄1500頭。預計營業收入達4000萬元。”劉偉說。
會昌縣周田鎮畜牧站站長汪云說,會昌縣地處丘陵地帶,豐富的林草資源意味著養牛具備了較為充足的飼料來源。也因如此,會昌當地農戶過去幾乎家家養牛。此外,由于會昌東鄰福建、南靠廣東,所以過去常有來自這兩個省份的客戶前來買牛,會昌當地也因此出現了一批“牛經紀人”,俗稱“牛販子”,負責對接客戶需求、買進賣出。
但汪云也告訴記者,那時的農戶養牛,多是用來拉犁耕地,或者零散地賣給來自其他省份的客戶,并沒有明確的產業概念,也沒有形成一定規模。
現如今,會昌已基本形成以肉牛養殖、肉牛交易與屠宰、牛肉加工與銷售為主要支撐的肉牛全產業鏈。2023年,該縣肉牛出欄6.33萬頭,增長14.2%;年底肉牛存欄8.68萬頭,增長16.8%;肉牛全產業鏈綜合產值達25億元,成為該縣農業首位產業和富民支柱產業(實習生劉沈時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