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饑餓水平連續第三年居高不下,食物不足水平倒退15年,各國在消除饑餓方面進展嚴重不足,到2030年如期實現零饑餓這一可持續發展目標更加困難。全球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狀況持續惡化的主要不利因素,包括地緣政治沖突、氣候變化和經濟衰退等。
7月24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在巴西二十國集團全球反饑餓與貧困聯盟工作組部長級會議期間正式發布2024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指出,全球饑餓水平連續第三年居高不下,食物不足水平倒退15年,相當于2008年至2009年間水平。2023年有7.13億人至7.57億人食物不足,中位數高達7.33億人,相當于全球每11個人中就有1個人食不果腹,非洲每5個人中就有1個人面臨吃飯難問題。各國在消除饑餓方面進展嚴重不足,到2030年如期實現零饑餓這一可持續發展目標更加困難。
從全球各區域來看,就饑餓人口比例而言,非洲持續攀升至20.4%;亞洲平穩保持在8.1%,但因區域內饑餓人口占全球半數以上,依然面臨嚴峻挑戰;拉丁美洲取得一定進展,饑餓人口比例為6.2%。2022年至2023年間,西亞、加勒比地區和非洲大多數次區域饑餓形勢呈現加劇趨勢。
上述5家聯合國專門機構警告,如果放任當前態勢發展,到2030年將有約5.82億人處于長期食物不足狀況,半數人身處非洲區域。這一預測接近可持續發展目標于2015年獲得各國通過時的世界饑餓水平。
此外,因經濟拮據而無力負擔健康膳食,是全球三分之一以上人口面臨的嚴峻問題。本年度報告運用全新的食品價格數據,并對評估方法加以改進,發現2022年共有超過28億人無力負擔健康膳食。這種差異在低收入國家中極為顯著,無力負擔健康膳食的人口比例高達71.5%,相比之下,高收入國家的這一比例僅為6.3%。值得注意的是,亞洲、北美洲及歐洲的這一數字已降至疫情前水平以下,而非洲的這一數字則大幅增加。
報告分析認為,全球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狀況持續惡化的主要不利因素,包括地緣政治沖突、氣候變化和經濟衰退等。這些問題加上深層因素,例如健康膳食成本高昂、食物環境不利于健康和不平等現象持續存在,正在交織疊加,形成相互加劇的惡性循環。
今年的報告選定“為消除饑餓、糧食不安全和一切形式的營養不良提供資金”作為主題,強調實現零饑餓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需要多方聯動、多點發力,積極推動農業糧食體系轉型,加強農業糧食體系建設,消除不平等,以及確保所有人負擔得起并便捷獲得健康膳食。報告呼吁加大融資力度,提升融資成本效益,并明確對糧食安全和營養領域融資進行標準化定義。
最亟需擴大融資的國家往往面臨突出的融資難問題。在報告分析的119個低收入及中等收入國家中,約有63%的國家掌握的融資渠道有限或尚可。此外,74%的國家受到一項乃至多項加劇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的主要因素困擾。各方協調配合,努力調和數據、提高風險容忍度、加強透明度,可為填補資金缺口以及加強全球糧食安全和營養框架奠定重要基礎。
糧農組織總干事屈冬玉指出:“眼下,我們距離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截止期限只剩不到6年時間,農業糧食體系轉型刻不容緩。糧農組織堅定致力于支持各國努力消除饑餓,確保所有人實現糧食安全。我們將與包括二十國集團全球反饑餓與貧困聯盟在內的各方伙伴形成多方協作、多策并舉的強大合力,順應發展需求,大力推動變革。我們必須精誠團結,堅持創新引領發展,深化相關領域合作,建設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韌性且更可持續的農業糧食體系,更有效抵御未來挑戰,構建更美好世界。”
據介紹,《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每年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編寫。自1999年創刊以來,報告持續監測和分析世界各國消除饑餓、實現糧食安全和改善營養的進展,同時深入分析在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背景下實現這些目標面臨的關鍵挑戰。報告廣泛面向有關各方,包括政策制定者、國際組織、學術機構和公眾。今年報告的主題對于下半年未來峰會和2025年第四次發展籌資問題國際會議的籌備工作極具參考意義。(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記者:楊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