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影片AV级毛片特别刺激,精品欧美一区免费观看α√,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亚洲一区在线曰日韩在线

法潤苗鄉侗寨 這邊“楓”景“庭”好

來源:人民法院報
2024-06-09 08:2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原標題:法潤苗鄉侗寨 這邊“楓”景“庭”好

圖為傳統村落司法保護案庭審現場。

圖為運用“嘎百福”解紛工作法化解驅羊啃茶糾紛案。

圖為法官組織院壩嘎歌會,助力完善“榔規榔約”。

導讀

巍巍雷公山,屹立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東南部,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里是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世代生活的聚居地,眾多珍稀、瀕危物種棲息其間。雷山縣人民法院雷公山環境保護法庭暨西江人民法庭坐落在雷公山麓,管轄雷山、臺江、劍河和凱里三縣一市環資案件,同時審理轄區一審民商事案件。轄區優美的自然風光與多元民族文化和諧共生,交相輝映,法庭堅持能動履職,創新司法服務,腳下熱土氤氳,映襯出厚重亮麗的法治底色。近年來,法庭審理了發出全國首份《傳統村落司法保護令》傳統村落司法保護案、貴州首例精準測算森林綠碳價值損失認購碳匯案,經驗做法分別被寫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2023年審理的盜割“古楠木王”公益訴訟案入選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懲治破壞森林資源犯罪典型案例,獲評為“新時代推動法治進程2023年度十大案件”。一系列優質案件裁判結果經新聞媒體報道、召開新聞發布會、發行出版物等方式拓展宣傳,有效教育一方,類案顯著減少,有力踐行了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構建山區“楓”景,譜寫出多民族共護美麗家園的新篇。2023年,雷公山環境保護法庭獲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表彰為新時代“楓橋式人民法庭”建設先進集體。

借助民族說唱習俗 “嘎百福”工作法解紛

一家縣招商企業向某街道辦流轉茶園,并投資500萬元完善設施和進行技改。

2023年3月16日,兩名村民因土地流轉問題,以驅使上百只山羊進茶園啃食茶葉、踩踏茶樹的不當方式主張權利。村委會未按合同約定履行義務,阻止、監管不力,矛盾漸大。

辦案法官抽絲剝繭,厘清亂麻,整合資源,協調多方“解套”,為與少數民族溝通更加順暢,通過具備說唱教化功能的“嘎百福”解紛工作法處置,法官變身“羊倌”,幫助尋找渠道售賣山羊。

“不當維權惹仇恨,依法解決方為本,新老茶樹纏著根,村民企業可共生……”

最終,這起牽涉五方糾葛,合同糾紛、土地權屬糾紛、財產損害賠償糾紛交織的案件,在企業、放羊人、村民組、村委會、政府都稱許的“一案五滿意”效果中謝幕。

“放羊啃茶起爭端,吵鬧一山又一灣,一團亂麻理抻展,多虧法官變羊倌……”后來,兩名村民不僅同茶園冰釋前嫌,還受聘至茶園成為茶園員工,昔日“惡人”成了“友人”。

【典型意義】

名列國家級非遺的“嘎百福”,是轄區群眾吸取古歌、盤歌、酒歌、情歌、故事、寓言等養分,綜合說唱、音樂、表演的苗族曲藝。法庭借助民族珍寶,融合民族自治文化、非遺文化,創建“嘎百福調解室”,聘請周志英等10名嘎百福傳承人擔任特邀調解員,以歌釋法、以歌明理、以歌促調。法庭又在人民調解員培訓中,增設“嘎百福歌”教學內容。

法庭的法官們虛心向歌師和群眾學習,講苗話、唱苗歌,當好“鄉音法官”“雙語法官”,增添服務本領,并就傳統村落保護、野生動物保護、古樹名木保護、相鄰關系和土地權屬等糾紛,融入法理編寫29首“嘎百福歌”新歌詞,推動糾紛化解、強化生態治理。

法庭還發揮鄉村治理前哨作用,健全訴調對接,聯動各方解紛,創建“嘎歌共唱、糾紛共調、非遺共傳、生態共護”特色模式,為構建訴源治理大局、降低萬人起訴率,奉獻了司法智慧和能量。

借助敬畏自然習俗 加強生態文明護航

2021年5月,村民羅某松持過期采伐證砍自家林木,因不是公益林,公訴方沒有提起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而且當地森林覆蓋率很高,如令被告補植復綠又無地種樹,如實行異地補植,協調難度也較大。

法庭創新思路,從效力“雙碳”戰略的高度護航生態,由基層法庭小視角上升到國家層面大視野,探索“生態司法+碳匯補償”新模式。全省首例在環境資源審判領域引入司法確認機制,建議公訴方與羅某松達成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前磋商協議,法庭予以司法確認,并發出判前《碳匯認購令》,將傳統補植復綠模式打破區域界限,催生貴州首例認購碳匯修復生態案,并完善為“五書一令”工作機制。法庭對認罪悔罪的羅某松適用緩刑,避免因收監致貧返貧,使其全家和鄉親倍感黨和政府及法院的溫暖,法律意識明顯增強。

2023年,在辦理盜割2600歲“古楠木王”一案中,法庭立足延伸效應,采取對被告“七重”懲罰、發出《古樹救治令》、謀求長遠保護發出司法建議書、拓展司法功能覆蓋省州縣三級法院共建首個“古樹名木司法保護示范基地”等“四步棋”,以司法捍衛生態安全和生物多樣性。該案獲評最高人民法院典型案例,入選最高人民法院和央視聯合推出的“新時代推動法治進程2023年度十大案件”。

【典型意義】

黔東南當地群眾認為,草木甚至石頭皆有生命,講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還把這一生存智慧滲透于山林經營契約中。法庭“借水行船”,強化生態文明護航,延伸司法職能,提升環境保護司法水平,不僅保護了生態環境,更為那些在當地群眾心中占據著重要的民俗信仰地位,承載著鄉愁文明記憶的歷史文物、古樹名木、亭臺古樓等樹起了法治的護盾。

司法護航,山青水長。近三年,雷公山環境保護法庭受理環境資源案件155件,審結155件,結案率100%,并向群眾深化“生態是國計,又是民生,是今天,更是明天”的普法教育,營造“呵護和美家園、崇尚綠色生活、共建生態文明”氛圍,轄區涉碳案件不斷減少。

借助厭訟恥訟習俗 完善“榔規榔約”

2023年底,因一村民建房占用公共水渠導致鄰居房屋被水浸泡,雙方發生口角,甚至動起了手。法官先用法理分析答疑,繼而與寨佬一起,借用“榔規榔約”進行法理情勸導,促成雙方友好解決。法官和寨佬又配合村委會,針對公用設施和相鄰資源使用,發動群眾完善了“榔規榔約”。

2024年初,在辦理熊某失火案中,法官發現,當地“燒田坎”肥田及“燒馬蜂”當美食的習慣極易引發山火,即深入開展巡回審理和法治教育,告誡村民“管住嘴、管住手、管住火”,又幫該村完善山林防火和寨子消防的“榔規榔約”,根治“燒田坎”“燒馬蜂”。又以點帶面,針對濫伐林木、非法捕撈、失火燒山、捕獵珍稀動物等行為,加強轄區普法宣傳和公約完善。近三年,該庭辦理相鄰、土地權屬等糾紛109件,簡易程序適用率100%,平均辦案用時僅23天。

【典型意義】

當地民間流傳“一進衙門,千年仇人”“一場官司萬代怨”等古訓、家訓,體現了悠久深厚的地域和善文化。法庭借助當地群眾厭訟恥訟習俗,探索群眾容易接受的調解路徑。實踐中,法庭認識到:轄區上千年的區域穩定和諧發展,傳統鄉村治理架構功不可沒,其支柱一是“榔規榔約”等鄉土規則,二是鄉賢寨佬的作用發揮;古為今用,傳統鄉村治理文化與現代法治鄉村建設能夠深度融合。

法庭探索民族區域特色治理,通過守寨樹下議榔、院壩掏心會、火塘議事會,引導群眾制定自治章程、健全“榔規榔約”,強化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深入村寨,收集、篩選出滲透地域和善文化的古訓、家訓和民諺350余條,運用于糾紛調解,勸導矛盾初起的雙方早解心結、止訟止損,勸導糾紛多日的當事人互諒互讓、息訴言和,調解成功率達92%。

借助傳統村落保護令 守護古韻“活化石”

臺江縣南某村,2013年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成為黔東南州文旅資源瑰寶。臺江縣在2014年委托省級設計院作出保護發展規劃,其中規定:新建建筑必須采用木質結構,與傳統民居相協調,符合當地特色和傳統風格。但村民在此后卻違規新建磚房33戶,使村寨古韻原貌持續遭到破壞。臺江縣檢察院曾向萃文街道發出檢察建議,要求其查處村民破壞傳統村落風貌的行為,在無效果后,于2021年10月提起公益訴訟。法庭受案后,經調查,新建房屋確未依照規劃修建,且還有多處違規房屋在建設中。考慮到行政案件審理周期通常相對較長,極可能造成“一邊審理一邊破壞”的情況,同時,違規新建的村民可能遭受更大損失。經研究,法庭決定參照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創新發出全國首份《傳統村落司法保護令》,禁止繼續新建、擴建不符合規劃的建筑物或構筑物,禁止違法占用耕地建房,有效避免“邊訴訟邊破壞”。開庭審理時,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鄉鎮政府和68個傳統村落的負責人旁聽。

【典型意義】

傳統村落承載著文明根脈、鄉愁記憶,堪稱民間文化生態“博物館”、鄉村歷史文化“活化石”,如果無序地新建磚房等“現代建筑”,與歷史建筑、鄉土風貌極不協調,村落原貌古韻不再,“有鄉村沒鄉愁、有新房沒靈魂”,將會剪斷鄉愁牽引線,削弱村民凝聚力,影響文旅致富路,最終導致傳統村落淪為“記憶中的故園”。

“傳統村落保護的態度、力度,取決于認識的廣度、深度,拷問著今人的智識、良知……但風箏離不開那根線,傳統村落那一絲鄉愁,……”案件判決書溫婉質樸又不失剛健雄渾,引發關于傳統村落司法保護的熱議和思考,獲稱為“字字含情句句給力的全國首份傳統村落保護聲明書”“傳統村落保護普法教材”,以“審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有力有效減少類案發生,案件審理經驗獲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歲月流轉,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歷史時期,刻不容緩地保護傳統村落,避免古風古貌被蠶食損壞,避免千村一面,才能讓鄉愁不遠去,讓村莊更宜居,為后輩留些記憶,為老人留些念想,為村子留下痕跡。

■編 后

貴州黔東南雷公山環境保護法庭運用借助民族說唱習俗、借助敬畏自然習俗、借助厭訟恥訟習俗、借助傳統治理習俗的“四借助”工作法,不僅堅持“精細化”“精致化”“精品化”審理案件,更善于直面問題、提煉經驗,同時注重拓展案件辦理成效。

近年來,該庭創新“司法碳匯村民入股企業”新發展模式,促成全國首例“司法碳匯跨省協作”,推出“司法碳匯”生態補償金直補林農舉措,以司法“含綠量”提升林業發展“含金量”,強化生態前端保護,助力鄉村振興;依托法庭工作實際,該院發布全國首份《傳統村落司法保護藍皮書》《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法保護藍皮書》,建立貴州省古樹名木司法保護示范基地、創建貴州首個涉案野生動物放歸救護聯動機制、在全省法院率先成立“行政爭議協調化解中心”、建成無訴訟示范村寨17個……這些能動履職創新司法服務的系列舉措,是在護航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更帶來了引領鄉村振興的“新變革”。

【責任編輯:刁云嬌】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