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竹子能被做成什么?在竹資源豐富的湖南,竹筍可以加工成食品,竹屑可以用來當飼料,竹根可以制成工藝品。通過大力發展全竹產業鏈,去年湖南的竹產業年產值已超過590億元。今天的《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就跟隨記者的鏡頭,到湖南竹林面積最大的桃江縣去看看。
眼下正是冬筍豐收的季節,在桃江縣,每天早上都有村民到山上挖冬筍。竹農們介紹,以前大家“重竹輕筍”,每年只掙一些賣竹子的收入。近年來,當地不斷優化竹林資源結構,引導村民們冬天挖冬筍,夏天挖春筍。
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桃江原有的竹林資源絕大部分是南竹林,品種單一,當地組織村民們開展實驗性引進培育雷竹林。目前已經培育出了雷竹、黃桿竹、水竹等20多個竹品種。
目前,桃江縣的115畝竹林大部分都已經承包到戶。農戶們挖來的竹筍全都由村集體統一運輸到竹筍加工企業。記者來到了一家竹筍加工車間,里面一派火熱場景。企業利用現代食品工業的速凍鎖鮮技術,讓消費者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新鮮竹筍。
在桃江縣,像這樣的竹筍加工企業共有30多家,當地每年的竹筍精深加工能力達到了2億斤,基本可以實現對農戶冬筍和春筍的全收購。
為了把竹林價值發揮到最大,桃江縣還嘗試“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通過竹林下種植菌類、中藥材和養殖土雞等綜合種養模式,破解竹林經營效益低下的難題。
湖南益陽桃江縣馬跡塘鎮村民 劉繼光:現在我在竹林下面養豬、養雞,把它利用起來了,沒有浪費,產生了經濟效益。
在桃江縣,一根南竹除了被制作成刀、叉等餐具,就連竹枝、竹葉制成的竹屑都大有用處。在這家生物科技公司,工人們正在把竹屑制成供動物食用的飼料。
湖南桃江植之源生物科技公司負責人 賴偉根:現在銷量在滿產的時候可以實現10萬噸,年銷售額在2億元左右。
隨著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很多以前荒廢的竹園都重新利用了起來。曾經在外務工的桃江人,也開始紛紛返回家鄉,投身到竹產業的創業中來。
湖南益陽桃江竹產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 李盛姣:全縣有248家的竹業企業,通過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整個竹產業的綜合產值達到了155億元,整個竹旅文體康產業帶動了桃江16萬群眾就業,竹業人均年收入就有4000元以上。
一竹多變 4000多家企業“串珠成鏈”
不僅是充分挖掘竹子的價值,把它們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湖南還在生產端下起了功夫。利用竹子的特性,做成各種環保材料。
眼前這棟三層高的建筑,就是目前國內單體最大的全竹結構現代建筑。它的總建筑面積近1500平方米,由21根長達12米的實心全竹立柱支撐而起。
參與建造的科研人員告訴記者,普通的速生林木材至少需要10到15年的生長周期。而一根竹子3到5年就可以成材,還能一次造林、年年擇伐,甚至永續利用。同時也是優質可降解的環保材料。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李新功:竹子強度很高,它有很好的韌性,所以我們就想利用竹子這種天然材料,去做建筑材料,就可以助力實現“雙碳戰略”。
前后經過了長達五年的嘗試,研發團隊將技術難題一一攻克。如今,竹建筑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各地景區、民宿紛紛來桃江縣主動對接。當地還在和相關設計院所合作推動制訂竹裝配式建筑地方標準。
如今,湖南省共有4000多家登記在冊的竹業企業,開發出竹碳、竹粉等17大類400多種產品,湘西南形成了竹集成車廂板材產業鏈條,出口美國等國家;湘南生產的竹滑板占據了全國40%的市場份額;洞庭湖區誕生了全國最大的復水筍生產加工基地和集散地。39個縣市區的竹產業產值破億,形成了產值超過590億的產業集群。
跨界創新
竹子變身新材料
不僅是在傳統領域蓬勃發展,今年,湖南拿出66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支持科研等項目,來加快推進竹產業創新發展。在岳陽,經過一系列的工藝流程后,竹子被做成了硬炭負極材料,用來制造新能源電池。
眼前這些黑色的粉末,就是以竹子為原材料做成的硬炭負極材料,這也是鈉離子電池的重要組件。
科研人員告訴記者,隨著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鈉離子電池的市場需求大增。而湖南當地又盛產竹子,于是他們琢磨著用環保且可再生的竹子,來提高鈉離子電池的儲存容量和循環使用壽命。
一開始,科研人員打算收購原竹加工,但后來發現,竹材廠在加工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竹屑和竹塊邊角料,以此為原料成本更低,于是轉換思路,直接利用廢棄邊角料來制產品。
湖南鈉能時代負極材料首席專家 張磊:企業給我們提供穩定的竹廢材來源,我們做成優質的竹基硬炭,做成鈉離子電池到儲能系統整個的產業鏈,實現它的高值化利用。
確定了原材料,研究人員歷經了2個月的持續攻關。經過反復探索后,最終找到了最適合的條件和參數,生產出的硬炭樣品通過了電池企業的性能驗證。
中南大學冶金與環境學院研究員 孟奎:跟鋰離子電池相比,鈉離子電池具有低溫性能好、安全性高、成本低廉等優點。竹子不僅可以作為鈉離子電池的負極材料,還可被應用于電化學儲能領域,包括電動車、大型儲能、工程應用、工程裝備等領域。(央視新聞客戶端)
【編輯:梁異】